瞪羚,一种非常善于奔跑和跳跃的动物。它出生五分钟后,就能跟着母亲跑动,一周左右,已经是短跑健将,纵身一跃可高达3米,跨度9米,最高时速高达90公里/小时。近年来,业界将这种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形象地称之为“瞪羚企业”。

  “瞪羚企业”,往往在细分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它块头小,和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一样,生命依然脆弱。在跨越创业“死亡谷”后,能否长期生存、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9月初,市委书记王昌荣在调研台州“瞪羚企业”时强调,要精心选出好苗子,加大培育力度,优化政府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扶持“瞪羚企业”加速奔跑,裂变发展。

  号角之下,市经信委等有关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加快调研并出台了《台州市“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从土地供给、资金保障、技术改造等方面,着力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裂变发展潜力的“瞪羚企业”,努力打造驱动台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力助推我市早日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十三五’末,列入培育库的‘瞪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平均增幅达到35%以上,利税年平均增幅达到30%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4亿元企业50家、超1亿元企业80家,新增上市上柜企业50家,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的领跑者、转型升级的示范者和大企业大集团的后备军。”市经信委主任鲍宗仁说。

  利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秉承德以立事、精以求成、速以得胜、行以致远的核心价值观,专注发展安全。

◆ ◆ ◆ ◆

  我市“瞪羚企业”快速成长,

  但面临总量小、体量弱等问题

◆ ◆ ◆ ◆

  不久前,市科技局借鉴经合组织(OECD)概念界定和参考科技部调查信息系统,从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中,遴选出浙江旺隆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浙江华和塑胶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超前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28家主营业务收入连续爆发式增长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发现台州“瞪羚企业”培育工作亟需引起重视。

  这份调研报告认为,“瞪羚企业”正逐渐成为我市新一轮竞争中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打造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版的新引擎。譬如,它们中集聚了一批创业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硕博研究人员。在样本企业中,外籍专家在岗最多达115人,留学归国人员常年保持在40人左右,拥有硕士和博士员工350多人,占到“瞪羚企业”员工总数的7%。用于研发活动支出的经费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样本企业从2013年的7.0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9.5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0.44%,研发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总体上保持在20%以上。

  “通过相关报表,我们发现,‘瞪羚企业’近三年的发展质量也是较优异的。”市经信委总工程师林卫明说。

  2013年到2016年,样本企业平均净利润年增长率分别为91.83%、34.80%和168.36%,近三年年均增长98.33%;平均交税费年增长率分别为-34.96%、48.36%和119.42%,近三年年均增长率为44.27%。去年,瞪羚样本企业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有2家,5—10亿元的有3家,1—5亿元的有10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6家,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有5家,1000万元以下的有2家。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临海厂区特种机装配车间生产线。杨辉 摄

  但是,与国内其他先进市相比,台州的“瞪羚企业”总体数量还是偏少,单体企业实力也较弱。以2016年为例,广州仅高新区就有“瞪羚企业”90家,杭州高新区有“瞪羚企业”72家,我市数量远远少于于它们。目前,武汉市还通过千万平方米孵化器激发“瞪羚”活力,苏州通过一流的产业集群加庞大的产业基金打造“瞪羚”高地,杭州则通过加速向新经济转型、打造宜居创业天堂来发展“瞪羚企业”。

  林卫明表示,我国最早于2003年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实施“瞪羚计划”,此后天津、株洲等地纷纷推出针对“瞪羚企业”的公共扶持政策。相形之下,我市对“瞪羚企业”的培育发展关注少,也缺乏制度设计和政策扶持,只有少数企业规模达到一定量后才会开始被关注。

  信质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秉承着“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产品多元化、资本社会化”的经营方针,成功地实现了企业各方面的转型升级,建立起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公司专注于电机及其核心零部件产品制造的工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 ◆ ◆ ◆

  加快培育“瞪羚计划”,

  是台州走好科技新长征的关键一步

◆ ◆ ◆ ◆

  “此次‘瞪羚企业’培育计划的出台,是我市科技新长征的重要举措,也是助推我市顺利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的重要抓手。”鲍宗仁表示。

  “瞪羚企业”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地区“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就越强,发展速度就越快。出台培育方案,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中小型创新型企业的关心和支持,试图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轻装上阵、快速奔跑。

  智能马桶台州造。台州西马洁具有限公司公司立志成为国内智能座便器行业的领军者,并向国际品牌迈进。图为企业工作人员对智能马桶进行检测、校正。李昌正 摄

  记者仔细翻阅了这份培育方案,发现该政策含金量较高,着力点均放在企业关心的重点问题上,直奔解决问题去。

  ——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对于确有土地需求的“瞪羚企业”优先给予土地保证;土地指标由市级统一协调,市、县国土部门重点倾斜;符合省、市产业导向且用地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瞪羚企业”项目,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确定土地出让底价;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时,可根据市、县(市、区)政府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节约集约等要求,统一决策部署设置产业类型、投入产出、生产技术、能耗、税收要求等内容。

  ——对“瞪羚企业”地方贡献增长30%以上的部分,按50%予以补助。

  ——对“瞪羚企业”聘用的职业经理人、技术高管地方贡献部分,按70%予以补助。

  ——各类政府引导基金重点保障“瞪羚企业”融资需求,按其融资需求的10—30%比例予以扶持,5年后或上市前保本退出。

  ——加大对“瞪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实施金融专项培育,把“瞪羚企业”列入信用信息平台的培育池。鼓励银行机构探索开展投贷联动,向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在授信额度、利率上给予优惠支持。

  ——将“瞪羚企业”作为台州市政策性担保公司(筹)重点担保对象,担保费5年内予以全免。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瞪羚企业”在享受技改资金补助的同时,可在原有政策扶持标准基础上提高30%,最高补助不超过200万元。

  ——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对评为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一、二、三等奖的,分别补助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经省级部门认定为国内、省内装备制造业首台(套)的,分别补助100万元、50万元……

  “可以说,以上条条扶持政策都是干货,扶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鲍宗仁介绍。以对“瞪羚企业”地方贡献增长30%以上的部分,按50%予以补助为例,若将来一个企业地方贡献增长30%以上部分为500万元时,它将得到250万元补助。

  浙江博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去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在对接资本市场后,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生产的汽车整车、整机(发动机)塑料轻量化产品性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多家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配件供应商。

◆ ◆ ◆ ◆

  接下来,有关部门将

  全面加强服务管理和督查考核

◆ ◆ ◆ ◆

  据了解,在兼顾区域和行业分布的前提下,未来一段时间,有关部门将在全市筛选100家左右具有高成长裂变发展潜力的企业,建立“瞪羚企业”培育库。

  “我们计划10月份启动申报并确定第一批‘瞪羚企业’培育名单,然后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在2018年初申报确定第二批培育名单,进而形成滚动推进、梯度培育的整体工作格局。”林卫明说。

  此次列入“瞪羚企业”培育对象的企业需具备以下条件:在本市辖区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已股改工业企业中的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或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对我市五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和五大百亿级倍增新兴产业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企业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且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幅30%以上、利税平均增幅25%以上;企业信用良好且近两年内无重大安全生产、质量、环保事故发生。

  届时,培育企业经所在县(市、区)政府推荐,由市经信委会同相关部门初审并向社会公示后,报市政府审定。每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增补,对成长指标下滑较快的企业予以调整。

  永高股份有份公司黄岩双浦厂区注塑A1车间,工作人员在自动化注塑机流水线平台上操作。李昌正 摄

  “接下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是全面加强服务管理和督查考核。”鲍宗仁说。

  对确立的第一批“瞪羚企业”,有关部门将建立“瞪羚企业”企业家微信群,定期邀请企业家就裂变发展召开座谈会。在第一批启动一个月后,每月通报“瞪羚企业”的营业税收和增长率。同时,建立市、县联动的“瞪羚企业”联系制度,每家“瞪羚企业”都要确定一名县(市、区)领导负责联系,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全程跟踪服务,“一事一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县级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市级层面协调解决。

  着力优化培育环境。“瞪羚企业”享受各级政府和各涉企部门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依法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对“瞪羚企业”的各类执法检查和服务指导。

  加强督查。建立市县两级定期通报制度,及时掌握“瞪羚企业”的培育情况。市政府将对“瞪羚企业”的培育情况每季度通报一次,对工作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地方,将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甚至以一定的形式,进行通报批评,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的工作责任制。每年年底,由第三方机构对各县(市、区)培育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分项目。